魏信陵君率领以魏赵楚三国为主力的五国联军,于秋至日正式出兵西进攻秦。
整整三十五万大军,而且是以魏赵楚这东方六国之中最强大的三个国家所联合的大军,饶是如今一强独霸的秦国也不得不严阵以待。
魏信陵君在出征前便将三十五万大军编为了前中后三军,前军十五万,中军十万,后军十万,三军前后相顾,从高处向下看宛如一条黑色的长龙一般。
仅仅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大军便抵达了魏国西部边境,距离正式踏入韩国东境只有不足十里。
在行军的五天内,魏信陵君白天随大军赶路,夜晚则是在营帐众与一众将帅们讨论攻秦之计策,而在众多来自于魏赵楚三国的将领之中,却有一个陌生而年轻的面孔,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被魏信陵君亲自请来随军出征的曹操。
说曹操是陌生面孔的原因则是,在场的诸位将领中,没有一个人认识曹操,就连来自于魏国的将领们也从来没见过曹操这个人。
魏赵楚虽说此次是联盟攻秦,但一进入魏信陵君的营帐后,各国的将领们便不约而同的自行按照自己的国家站成了一群,唯独只有曹操一个人孤零零的没有站在任何一方阵营中,显得十分异类。
这倒不是曹操故意在出风头什么的,而是一开始当他想要站到魏国将领们那边的时候,直接被一位魏国的将领“赶”了出来。
“我看阁下面生得很,恐怕阁下非我魏国之将吧?我在魏国军中任将多年,上下将士长何面容叫何名字都熟记于心,从未见过阁下这般之人,如此便混入我魏国将士之中,怕是有所不妥吧?”那名魏国将领冷眼撇着曹操,轻哼一声说道。
对方不认得曹操,曹操却是认得对方,此人名为新垣衍,是魏国军中一员大将,在魏国军中声望甚高,在魏信陵君未归魏前魏王最倚重的就是此人。
当初秦赵长平之战时,秦王曾对魏王说过,如果魏国援兵救赵,必定发兵转而攻魏,魏王因此害怕秦王加罪,于是便派晋鄙率十万魏军到赵国边界前望而不救,坐山观虎斗,同时魏王还派了一人前往赵国说服赵王拥秦王为帝,当时魏王所派之人就是这位魏将新垣衍。
魏国这两年被秦国夺去了数座城池,也都是拜此人为将抗秦不胜的结果,但魏王似乎并没有把责任怪在此人的身上,只是以为秦军确实强大,魏军战败非主将之罪,这也就是此人现在还能够站在这里,并且作为魏国众将领之首参与这场攻秦之战的原因。
对于新垣衍明显明知故问的排挤针对自己,曹操并没有将怒意显现在脸上,而是恭敬的拜礼后解释说道:
“新垣将军未曾见过某实在正常,某名唤曹操,在大梁所任职位是文书令一职,乃因信陵君亲邀随军因而在此,现被信陵君封为持节尉,故来帐中参军议事。”
“持节尉?哼!”新垣衍的脸色在曹操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当即变得阴沉了下来。
持节尉,顾名思义就是持有符节的使臣,虽说是使臣,但在军中的地位并不算很低,反而是能够与在场的各国大将平起平坐的等级。
因为持节尉持有符节掌管着大军的一部分将士直接的调派权力,相比于这些在场的各国大将们因为统管的将士人数过多,一举一动的调兵遣将都要受到最高统帅魏信陵君的制约,持节尉的调兵权限要更加的宽松和自由。
不同于朝中政治权力的复杂,在军营之中的权力划分十分的简单粗暴,能够直接指挥一支军队就是最大的权力,虽然曹操这个持节尉能够调派的人马也就只有三千人,但却也凭此能够进入到帅帐中参与最高级别的军事讨论,这就是持节尉这一军职的实际地位显现。
新垣衍身为魏国将领一派的代表,岂能真的不知道曹操的名字和军职,只不过就是因为曹操出身于文官职位,而且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区区下等文官文书令,却因为魏信陵君莫名其妙的青睐被任命为了持节尉这一重职,这种事在新垣衍以及一众魏国其他将领们的眼中都是极为不齿的事情。
一个只会写写文章,靠着嘴上功夫升官发财的区区文官,要跑到军队里参和杀人打仗的事就已经是贻笑大方了,更何况魏国的将领们都根本不相信一个下等文官能做到指挥的了军队这种事,怕是一辈子到目前为止连刀剑都未曾举过吧。
“那既然阁下是信陵君亲任之人,与我等身份有别,站于我等之间恐怕信陵君看不到阁下,那就请阁下自为一队吧。”新垣衍微眯着眼,嘴角掀起一丝冷笑的说道。
这就是曹操为什么孤身站在三方将领之间的偏僻角落里的原因。
不过曹操对此倒显得很平常,在这个时代生活了近二十年的他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七国承袭先周贵族世袭制度而形成的社会风气,要说这种贵族世袭的影子甚至在自己前一世的大汉身上都依旧有着明显的残留,自己前一世的一生其实都与这些世袭门阀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就在这场小小的波折发生后不久,魏信陵君的身影便出现在了营帐之内。
“诸位将领,闲话就不再多说,今晚请诸位来帐中所为之事正是为了讨论这攻秦之计策。虽说之前已经与诸位定下西进攻秦的路线,不过具体情况随着秦军中军十万人增援成皋方向,如今不得不再次具体商议。”魏信陵君打开身前长桌上的地图,向众位将领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